刘邦取天下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成为实际上的秦王,而控制关中地区最关键的就是约法三章。
由于章邯的强悍和项梁的轻敌使刘邦带领的以沛县豪杰为班底的机会主义冒险团队先于项羽进入关中。项羽永远不会知道这一点对他来说有多么的致命。因为刘邦利用短短的不到三个月的代理秦王时间,以约法三章著称于后世的施政措施,收尽老秦国地区的民心。
在此过程中刘邦的表现极其的老练,如不杀子婴,还军霸上,不受牛酒等。而其团队的其他重要人物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如萧何,如张良等。甚至连樊哙这样的人居然对刘邦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也是有极其清晰的总体思路。刘邦团队到了咸阳,不只是刘邦就是其他团队成员,干起事情轻车熟路,感觉就是回到老家一样。
如果吕公就是吕不韦的话,那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以吕不韦多年的秦国执政经验,当然知道秦国百姓最痛恨什么,在吕公的指导下,沛县团队也早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了。
虽然说吕不韦早死了,但是吕不韦这样的老奸巨猾,来个假死什么的,应该也不难吧,何况其在秦国曾经是那样的权势熏天。而吕不韦智计百出,嫪毐那样的事情都干得出,还有什么事情他吕不韦不敢干,又有什么事情他吕不韦干不出呢?任命只有十二岁的甘罗从事外交,传说中的甘罗十二岁为相也是吕不韦干的。
所以总觉得吕不韦不会那么轻易死掉,史书记载的还是自杀,想来想去总感觉有点离谱。
刘邦其实只比嬴政小三岁,吕公是在汉王四年时死掉的。汉王四年时刘邦也就五十三岁左右吧,那吕公活到七十多岁也是正常的。后来张苍还活了一百多岁呢,七十多岁算长寿,但也是合理的。
再看刘邦这一辈子真正的转折点还在于吕公,碰到吕公后,刘邦才真正的振作起来,而且以后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我们仔细看看这一段记载: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吕公如果是商人的话,就是有钱,即使是和沛县县令关系不错,但被沛中的豪杰如此追捧可能性很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沛县县令有吕公这样的客人,居然是可喜可贺的喜事,而且沛令替自己的儿子求婚,吕公竟然不答应。这显然不是寄人篱下该有的态度。所以吕公真实的身份绝对不低。
再看吕公的行事做派,绝对不像是爱财的商人。其对待刘邦的做法,几乎是把整个家庭的命运都压上去了,感觉和吕不韦对待嬴异人的做法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其目标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整个天下。
史书记载吕不韦是阳翟人,阳翟离沛县和单父都不是很远。吕不韦假死脱身后,其实就是回老家养老,然后如退休般到处逛逛。连项梁在栎阳被逮住,凭狱吏的一封书信就能放掉的,那么吕不韦假死后过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也应该是合理的吧。只是逛的地方多了,接受的信息又多,以吕不韦的才能,自然对局势有着自己的判断。从局势的演变看,嬴政既不分封,也不偃武修文,还是继续穷兵黩武等等。总觉得秦朝会很快的玩完,于是就开始了又一次的大买卖。至于其中策划的细节大家自己品味,不再细说了。
实际上吕后和嬴政有一点特别的相像,那就是不识人。嬴政和吕后同样的心狠手辣,但却都在最应该下手的时候心软。嬴政之于赵高李斯,吕后之于陈平刘章,都是格外宠幸,甚至是法外施恩。蒙毅早就给赵高判刑,结果偏被嬴政赦免。刘章行个酒令就敢杀人,吕后偏偏格外纵容。李斯是贪婪成性,嬴政偏偏信用不疑。陈平明明就是阴险狡诈之人,偏吕后就用为丞相,其他的就不说了,即使在樊哙问题上,既然可以对刘邦阳奉阴违,不杀樊哙。那么吕后为什么不怀疑陈平对自己也同样套路吗?可惜吕公好相术,却没有传给吕后。
所以即使吕公就是吕不韦,那么吕不韦的两次大买卖,其实都赔了,还赔的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