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刘邦的婚姻开始分析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这里有几点值得怀疑的
1.刘邦仅仅喊了一声“贺钱万”,一面之缘,吕公便将女儿送给他,是不是太草率?
2.吕公不同意沛县县令求婚,却找了一个老混混做女婿---当时的刘邦43岁,吕后20岁,黄花闺女嫁给一个有妻有子的老混混,即使在两千年后的现在,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吕公放着手握重权的沛令不考虑,却把女儿嫁给一个只会吹牛、地位低下,且无所建树的混混。难道是刘季的那份狂妄不羁和过人胆略引起了他的兴趣,觉得此人奇货可居?
因此,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你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就是说,吕公一直将女儿囤积居奇,刘邦是奇货可居
大家不妨想想另外一对,也是奇货可居与囤积居奇---赵姬与秦庄襄王;秦昭襄王时,秦国将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子楚)送入赵国作为人质。他生活窘迫,前途渺茫。就在他抑郁寡欢之时,遇到了珠宝商人吕不韦。为讨好异人,吕不韦甚至连已有身孕的姬妾都不惜献上(有野史说秦王嬴政就是这位仲父之子),结果呢,异人被运作为秦庄襄王;
这个吕不韦识人和猎奇能力跟吕公居然一模一样,都是看中对方的奇货可居,尽管看起来是牛粪;而且最终对方都成就大业—只不过一个是王,一个帝
1. 都将自家的鲜花插在人家的牛粪上,只不过一个是姬妾,一个是女儿。
2. 都不尊重老婆,吕公嫁女根本不考虑老婆的意见,而吕不韦更干脆,干脆到直接将老婆送过去
汉朝有将女人当工具拉关系的传统,后来的鸿门宴,刘邦就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再后面的昭君出塞的和亲,最早可以追溯到吕公嫁女;
这如出一辙的手法不由得不让我们把两者起来啊?可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呢?所以,我推测吕公与吕不韦是一个人。
理由除了前面的手段与眼光一样之外,还有几条
第一,年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吕公的年龄,但是秦始皇与刘邦的年龄是相当的,相差三岁,而吕公是刘邦的岳父,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仲父。都是父辈,(如果吕不韦与吕公是一个人的话,那么,秦始皇可能就是吕后的‘哥哥’,刘邦的‘大舅子’)
(争议最大的是年龄,很多文章认为吕公是秦朝丞相吕不韦的侄孙,
族谱系:吕不伐(吕不韦的胞弟)--吕威--- 吕文--- 吕雉、吕泽、吕释之----吕台、吕产--- 吕庄---吕霸
还有一个谱系是:从公子祁到吕嘉的10代吕祁分支世系,即: 吕公是吕文(秦朝丞相吕不韦的侄重孙)
20公子祁—21光大—22吕敏—23吕不伐(吕不韦的胞弟)-—24吕雍—25吕威-26吕文-27吕泽—28台—29嘉;
谱系本身就有矛盾,吕公是秦朝丞相吕不韦的侄重孙(或者侄孙),这个观点,我认为也有依据
吕不韦比刘邦高一辈,而刘邦只比秦始皇大三岁,所以,吕不韦比秦始皇高一辈
吕不韦到有这个眼光跟实力看中异人的时候 可能年纪不小了 所以比异人还大 ,那么,吕不韦有可能比秦始皇大了两辈
但是,吕文的女儿比刘邦小太多,所以,可能吕文比刘邦大不了多少,
百度百科的‘吕文’也是这个观点,我的第一稿也是持这个观点,所以,第一稿我是强调吕家的家族势力;大家可以百度《关于西汉吕文世系及“诛吕”可能幸存分支浅析》《说古讲史话吕氏》两篇文章,至于其他的文献这类的,百度不出来,而且相互矛盾,我也不好下定论
争议实在太大,只能说明一点, 没人考证过吕文,所以意味着没人认识到吕文的重要性;
我现在侧重于吕公与吕不韦是一个人,但是不代表我确实认定是一个人,大家可以理解为是家族势力而非是具体某个人在起作用;
有一点是肯定的,吕公与是吕不韦肯定有关系,要么是同一个人,要么是侄爷孙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有待考证,所以我的前后稿件不矛盾,为了方便起见,我姑且认为是一个人)
第二从萧何、沛县县令对待吕公的态度来看,吕公的地位不低
1,萧何;故事中,萧何对刘邦的评价是:“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说明豪强大家出身的萧何压根儿看不起刘季,更不会帮助刘邦月下追韩信了(刘邦以亭长之职带领刑徒工匠去骊山为秦始皇筑墓之前送行的时候,其他人都是送三百钱,而萧何是五百,可见萧何巴结刘邦到什么程度),萧何为什么甘心鞍前马后地为刘季服务?如果刘季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大吕氏势力的话,萧何的表现也算情理之中了。
另外,沛县起义时,论声望,萧何不比刘邦差;论人脉,萧何不低于刘邦;为什么人们不推举萧何?
有人回答,萧何也被众人推荐,可萧何多次推托---萧何不敢当头,怕被诛三族;仔细想想,这个推脱的理由非常牵强,照秦制,只要是造反都会诛三族--张良刺秦失败后,博浪沙方圆百里的人都被秦始皇杀了,无辜的人都没被放过,难道放过造反者的家属?
有人说,刘邦先造反了,所以,推举刘邦;这个结论不对,刘邦之前只是逃跑,并没有造反,真正举旗造反的就是这次沛县起义
真正的原因是,吕公支持刘邦
2,沛县县令;
①在秦朝,郡县制中的县可是一块不小的疆域,作为沛县长官的沛令当然地位尊崇。能够让手握一疆的沛令称之为重客,而且县中豪强悉数前来拜贺,这个吕公可不简单啊。
②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沛令向吕公提亲则是遭到了吕公的直接拒绝,而前者竟然没有半点的不良反应。沛令也太窝囊了吧,竟然连个火都不敢发一下。
所以,吕公的地位隐然在沛令之上。放眼当时的大秦帝国,地位尊崇又姓吕者几何?
第三从吕公嫁女可见吕公的政治眼光;
吕公“欲奇此女”,如果太平盛世,当然嫁年青有为的皇族为妙。而刘季这种桀骜不羁的个性,是明显的乱世枭雄,此时落魄潦倒。岂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吕公已知秦不久矣,天将大乱?这大概只有能够深刻理解秦王朝运行弊病的人才如此清楚吧。这个吕公又是谁呢?
第四 从吕后的政治手腕来看,吕家底蕴深厚;
1.刘邦逃到芒砀山之后的送饭和家庭事务维持,
2.刘邦的各项造神活动等等,
3.除韩信,平诸候,每一处都少不了这个吕雉的身影。
4.除掉政敌,人彘事件让吕后遗臭万年,但是吕后杀刘如意母子却是正确的,只是手段太残忍
5.外交,匈奴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换个人都会恼羞成怒,开启战端,但是,大汉刚刚建立,折腾不起,就如鸿门宴之前的局势,那么,吕后是怎么处理的?
吕后说「我年老色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并给予丰厚的物质安抚,这种审时度势的手段,比得上刘邦处理鸿门宴
6,《史记》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吕雉在当政之时是天下晏然,说明此人治国能力是相当强悍的。
这直接说明了吕后决非平常之大家闺秀,家学之渊源、之深厚,只有吕不韦这种底蕴深厚的人才能培养出这类选手。
不妨比较一下治国能力跟吕后不相上下的武则天,因为是商人出身,既具有商人的眼光,又具有政治家的手腕
第五《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就是说沛公因为躲避仇家而逃到了沛县,那么,令人奇怪的是,吕公这样眼光狠毒、资源深厚的人能得罪什么人?
只能是朝廷;凑巧的是,吕不韦也曾经被朝廷追捕;有人会追问,吕不韦不是自杀了吗?
《史记》记载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因受嫪毐叛乱事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秦王命令他去封地(洛阳)就职。结果还没到封地,秦王又命令他全家迁往四川,这样又贬又发配的,吕不韦也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自个儿喝毒酒自杀了
注意,是自杀,不是秦始皇要杀他,秦始皇根本没打算杀他,以赢政的脾气,如果真想杀吕不韦肯定夷三族或灭九族(以免节外生枝,比如嫪毐就夷三族),就如明朝的李善长;换句话说,在解除吕氏对王权的威胁之后,秦始皇有意放他一条生路。(秦始皇对嫪毐也没有赶尽杀绝,嫪毐‘死’后,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
于是,吕不韦改名为吕文,举家游历(避仇的同时寻找第二个奇货可居的人),碰到刘季后终于决定定居在沛县。这样推算,吕公受小小沛令的热情招待和拉拢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在看中了刘季这颗苗子后,吕不韦决定培养他,并将女儿吕雉下嫁之。一切似乎皆在情理之中,而不少史实亦隐然佐证了这个推测。
第六,吕不韦有反秦的动机,因为与秦始皇有仇;商人眼里没有敌人,只有利益,追逐利润的理念使得吕不韦拼命寻找第二次投机的机会,现在天下大乱,岂不是既获取天下,又为自己报仇的大好时机?
查询一下历史上那吕公的资料,除了知道其名叫吕文外,其前半生的事迹杳然。这样一个神秘的人物行迹难道不正类似那个自称陶朱公的越国范蠡吗?但到底吕公是何人?真的是高祖刘邦的岳父?历史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
刘邦死后 , 其妻吕后专政,诸吕皆封王。吕姓遂有取刘姓而代之的想法。于是开始为夺位作舆论准备,将自己和吕不韦扯上关系,宣称秦王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秦的天下,实际上是吕家的天下。刘邦从吕家手中抢了下,现在该是时候还给吕氏了。
从逻辑来分析,吕后应该做过这种宣传,这个宣传有三个意思
第一 秦王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秦的天下,实际上是吕家的天 下。有点类似于说雍正的母亲是汉人一样,但是很难验证
第二因为不能将吕家运作过程暴露给大家,所以, 不能点穿汉朝的天下其实是吕家在背后运作,刘邦只是代理人(白手套)
第三假设吕不韦就是吕公就难以解释吕家为什么不直接夺取天下,却去帮助外人刘邦,所以,不能点穿吕不韦就是吕公;即使点穿了必然矮化了刘邦,同时也就矮化了吕家
政治之下无真相,因为吕姓有取刘姓而代之的想法。所以,诸吕被杀之后,刘家必然要抹黑吕家,出于政治需要,即使吕不韦是吕家人,刘家也不会承认
另外,我不相信吕姓有取刘姓而代之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吕后解决不了‘’武则天传位难题’-----费尽心思夺了儿子家的天下给侄子,可能吗?
吕姓有取刘姓而代之的想法至少在吕后本人不可能,吕后给吕家封王,无非是为了自己掌权(吕后只能依靠外戚),还有,让前少帝刘恭顺利继位
那么,为什么吕公选择刘邦,而不是选择其他人呢,吕家自己也有儿子,刘邦又不具备子楚的资源?
两个原因
第一,直接让家里人出面,风险太高;
第二,需要基本的素质,吕家人的男人显然没有,不然的话就不会被陈平周勃灭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