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为了给即将统一天下的秦王朝提供一套可借鉴的治国理论和策略而召集门客编著的,成书至今已有2300多年。它超越诸派偏见,集百家之所长,客观地评价了百家学说,是一次统一百家学说的尝试。其《贵公》与《去私》思想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延用,不但缓解了阶级矛盾和促进社会进步,而且促使统治者勤政以及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起了积极作用。其中一些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公权是指受人民委托由国家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这其中公共性是其固有属性,客观上要求掌握公权者在使用公权中能以大局利益为重。从《吕氏春秋》的《贵公》篇和《去私》篇可以充分古代政治家是如何以“贵公”和“去私”思想来理解公权和行使公权的。
六国灭亡之后。秦始皇“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并未施行《吕氏春秋》中的治国理论和策略。严刑苛法使“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以致百姓怨而海内叛,历经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的教训,信奉黄老思想,施行《吕氏春秋》中的治国理论和执政策略,最终出现著名的文景之治,而汉武帝晚年贪图享受,任人唯亲,最终导致西汉夕阳西下。古语有云“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人者,假人以长,以补其短”。到了唐代,著名天子太宗世民更是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古为镜,以验往来”。古代先贤尚且知道以古鉴今,当代执政者更应该重视借鉴历史先进经验,以补其短,更不应该只停留于表面和口号阶段。
今天,保障人权,强调平等自由与民主,已经成为时代主流,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影响,总的来说是社会的进步。我们从深层次去认识《吕氏春秋》中的《贵公》与《去私》两篇,吸收古代先贤的智慧与经验,借鉴其有益元素是很有必要的。
一、“必先公,公则天下平”
《贵公》提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意思是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其中“必先公,公则天下平”这对古今政治家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因为从理论上说,作为国家领导,为民谋福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因为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不为民,国家政府就失去了其权力的合法性。正确认识“天下为公”中的“公”是指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成为政府的最高奋斗目标。现阶段最大的“公”就是指国家和民族的公共利益,全体人民的公共理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等实体含义与公平、公正、公开等程序性要求的统一体。了解了“天下为公”的“公”就会施政有方,为民有法。
二、“得之以公,失之以偏”
《吕氏春秋》在《贵公》中还提出“尝试覌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纵观古今,得天下者必占天下大义,以百姓之需而为其努力之宗旨,做到无所偏私,而得天下百姓群起而拥之,而失天下者,必是一己之私,而不顾百姓之死活,从而到海内皆叛。历数前朝,“立国为公”便可得到亿万百姓之拥立,而贪污腐败,贪图享受,完全不顾百姓之死活,便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官员内部的不正之风会不断侵蚀执政团队的思想,执政团队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出现,是执政危机的前兆。
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一些官员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与民争利、巧夺民利、侵犯人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执政团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执政团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无论多么好的制度,最终都需要人的去实行,而这些人就是人民的公仆,如果这些公仆的思想觉悟被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贪图享乐主义思想所侵蚀,严重偏离执政建设的初衷,就会导致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产生私欲膨胀,认为天下乃是他一人之天下,而非天下之天下。所以要求领导者要想在行动上真正做到为公,则首先具备公的信念,确立公心。为了告诫领导者,《贵公》篇还引用了《洪范》一文,指出为公必须“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为公之道要求领导者必须做到“无偏无颇”。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领导者必须做到躬行“公”做到无偏;二是必须做到无党。无偏就是要求去除私爱偏好,对此《贵公》还举出了齐桓公“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於户”的例子告诫后人。而无党就是要求不要搞小团体,因为一旦组成小团体,那么该团体一定会以牺牲该团体以外的利益即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该团体的利益。因此领导者要坚持“公”道,必须做到“无偏无党”。
四、“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
《贵公》篇指出“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都承受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哪一个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这就要求领导者在作出贡献时不能只想着得到回报,不能在为百姓做事前就想着搞政绩和面子工程。只有做到“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才能摆脱“自利”的束缚,做到为公,而不至于为了宣扬自己而致群众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最后走上损公之路。
五、“天地日月四时皆无私也”
《去私》篇提出“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天地日月四时对世间万物皆无私,得以长存世间。而作为领导阶层更应该做到无偏而去私,方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人民群众掌权的国家,领导阶层就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就应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是假公肥私,任人唯亲。《去私》中举出“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尧舜其位不传子而传贤可谓无私矣,为就进一步解释去私,还举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加以佐证,为何尧舜祁黄羊得以千古留名,皆因其去私。所以当代的领导者应该学习如何去私,只有领导者都学会了去私,这个执政团队才能有活力,才能更好的去执政,才能更好的去造福人民。
面对现如今部分贪污腐败,任人唯亲,任人唯钱已然成风的社会现状,如果不能及时遏制贪污腐败,就会有民愤国乱的危险,这个严峻的社会现状已然成了考验领导者执政能力的关键时刻。《吕氏春秋》通过《贵公》和《去私》两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为后代领导者讲述了如何去私而为公,以达到顺天命而知民意,更好的去造福民众而维护其统治,因此作为执政者应该借鉴《吕氏春秋》所讲述的方法来去私贵公。只有一心为公,立国才能立的稳,只有一心为民,才能更好地去执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马上处理(摘引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阅读参考使用)。
对作者王先生在杂家论著《吕氏春秋》的思想文化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谨表谢忱!
原文作者:王李彬
文章来源: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