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杂家
孔甲《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子》,《尹文子》,《管子》,《鹞冠子》等等,均为杂家思想著作。
这样来理解杂家的特点
王治,尚公。
兼儒墨,合名法。
兼采诸子、融合百家。
三位一体,化生万物。
驱策众家,通学先驱。
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
兼容而并包之,能揽治法之全。
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
兼揉众长,舍去其短,免去矛盾,融合为一。
看看历代先哲如何评价杂家?
《隋书》说杂家之书的主旨是“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其实也就是以史资政的“王治”精神。
吕思勉认为:“诸子之学,除道家为君人南面之术,不名一长外,余皆各有所长;犹人身百骸,阙一不可;故曰知国体之有此。杂家兼容而并包之,可谓能揽治法之全。所以异于道家者,驱策众家,亦自成为一种学术。”,即探讨“治法”的“王治”之道才是杂家的宗旨。
吕思勉先生将杂家称为“此后世所谓通学者之先驱也。”
近人张琦翔也说:“杂家者,杂取众说而能自立宗旨,杂而能成家也,此所谓杂即调和意义。调和并非凑合,亦非混合中和,兼揉众长,舍去其短,免去矛盾,融合为一,此之谓调和,杂家之意以大矣。”
侯外庐先生说杂家“颇倾向于统一思想的路数”。
李泽厚说:“自战国晚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抵制、颉抗和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荀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鸿烈》和《春秋繁露》,这种情况非常明显。旁及《文子》、《鹞冠子》、陆贾、贾谊以及地下发现的《经法》等等,无不在各种不同的程度或不同角度上表现出这一综合趋向。”
金德建先生认为:“尸佼年代较早,开创杂家学派。《广泽篇》的说明宗旨,树义如此明确;足为后来的杂家视为准则。”
吕艺先生在其《论(吕氏春秋)的结构体系》一文指出,吕书是三个结构体系之结合。他说吕书的总体结构:“据‘是法天地’以行人事的基本思想来设计,这与其思想体系的主导倾向正相表里。在这样的总体结构下,十二纪,六论和八览分别依照‘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方法论三要素,构建成三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结构系统。三者联系的枢纽,在于天道、地理、人纪相通,揆天验地最终都落实于人事……十二纪按‘天日顺’的规律安排人事,六论则按‘地曰固’的特性广加推绎;至于八览,则按‘人曰信’的要求,参照《洪范》‘五事’分门别类地论述人事行为规范……”从而使吕书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显得很有系统性。
洪家义先生撰《论(吕氏春秋)的性质》一文,他说:“《吕氏春秋》是以天、地、人和阴阳、五行两种模式建构起来的。天、地、人好比一片大屋顶,阴阳、五行好比梁柱,二者结合,构建了一座理论大厦。前者体现了篇章的整齐部勒上,后者主要体现在《十二纪》和《应同》、《召类》等篇中。这座大厦既有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又有阴阳、五行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
牟钟鉴先生说:“《吕氏春秋》确实能够自立体系,自成一家”《吕》书在编排结构上有两大特色:一是靠集体力量按预定计划写成,事先定好门类、子目,这种有主编、统一计划、统一体例而集体完成的理论著作是中国思想史的首部;二是处处构成体系,具系统性完整性。
吕思勉先生说:“管子,汉志隶之道家,隋志隶之法家,然实成于无意中之杂家。”
牟钟鉴先生认为,先秦杂家的发展演变又一个历史的线索,而且,先秦杂家和汉代杂家从《管子》、《吕氏春秋》到《淮南子》有一个传承的线索。
杂家发展演变——三次统一
第一次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那里既有齐国自身深厚的文化传统,又集合了各诸侯国众多人材,成为全国性学术中心。于是形成《管子》一书,其作者非一人,其内容极广博。有对老庄哲学的“道”与“无为”的发挥,有对儒家礼乐仁义的论述,有对法家重法任刑的说明,有阴阳家的四时与五行相配的思想。书的编纂者欲将儒、法、道、阴阳几家学说相结合的企图是明白无疑的。由于成书不在一时,又无权威学者主持,且是初次尝试,造成《管子》一书的驳杂。
第二次在战国末年的秦国,统一全国的前夕,吕不韦招揽各国学者,形成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心,于是产生出《吕氏春秋》一书。该书博采诸子之长,兼有道、儒、阴阳、法、墨各家思想。作者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就是要全面总结先秦百家之学,造就统一的理论体系。
第三次在西汉前期的淮南,刘安好文学之士,招收各地学者数千人,形成当时最大的学术中心,于是有《淮南子》出现。
以上三部分都是适应封建社会走向统一的总形势,努力推动文化走向统一。三部书都可称之为综合家著作,它们对先秦文化的总结,一次比一次更深刻更条理。如果说《管子》一书内容较为散乱(当然也有自己的倾向性),《吕氏春秋》就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体系,《淮南子》作了进一步的精雕细刻。三者一个继承一个,都有保存先秦文化之功。
牟钟鉴先生虽然在文中称他们为“综合家”,实际上就是杂家,如果对“杂”字和“杂家”没有什么偏见,我们不妨像《汉书》、《隋书》一样称它们为杂家,也未尝不可,没必要再多造一个名谓出来。对于《淮南子》,许多学者认为其应归属道家,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应该是汉初杂家著作。除了牟钟鉴先生之外,高正直接说:《淮南子》“是西汉初杂家的代表作”、是“熔铸百家的杂家著作”。
来看群星闪耀的先秦杂家学派
大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禹之子启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吕尚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路史》:太公出东吕。吕,莒也(今山东日照莒县)。。姜太公的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此外,在先秦文献中还称他为"太公望"、"吕望"、"吕牙"、"太公"、"师尚父"等,后世则俗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是我国商周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军事宰辅,史称其"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他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封国之一-齐国的开国始祖。姜太公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谋略,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由余
由余,他是周携王的子孙,因周携王被周平王一方的晋文侯杀害后,于是逃亡于西戎。公元前626年,由余奉戎王之命出使秦国,秦穆公慕其才而设计任其为上卿(即宰相)。
由余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绵诸戎、昆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于是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之一,著有兵法六篇。由余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由姓和余姓。
管仲
管仲(公元前719- 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 "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管子》一书。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在任期间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实行管仲的“尊王攘夷”建议,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尹文子
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宋尹」学派始祖,生平不详,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兼儒墨.合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学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尸佼
尸佼,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思想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另一说法是山东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他对于空间观、时间观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学积有生”、“从道必吉”、“重民”的观点作过重要的阐述。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
最早倡尸佼为晋人说者为刘向。他说:"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一说为商君师。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卒,因葬蜀。"刘向在这里叙述了佼的生平简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在魏。时魏改革受阻,吴起,商鞅出走,晋人楚用、秦用甚多,商鞅与尸佼可能在这个时期在魏旧都安邑相识,并于此时入秦的。第二个时期在秦。此时商鞅受秦孝公重用,他从前360年到秦,执政选20年,尸佼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提供重要决策意见,为秦国富强,统一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三个时期在蜀。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惠公处死商鞅,尸佼惧恐株连,便离开政界,逃往了蜀地,在那里生活了近10年,便去世了。
刘向《荀子书录》说:"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
据《曲沃县志》说:"尸佼,晋人,卫鞅客。立法理民,尝与佼规。鞅诛,亡入蜀,著《尸子》二十篇。真西山谓《尸子》,晋书。""真西山"即南宋时人真德秀,有《西山文集》。这里所本,亦为刘向《别录》。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楚有尸子"一说,刘向以"疑谓其在蜀"为由,加以否定。
《汉书·艺文志》中有:"《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这里又有尸子鲁人之说。对此,清人刘继培说:"《汉志》班固自注,又以佼为鲁人,晋鲁字形相近,未能定其然否云"似有否定佼为鲁人之义。据此,尸佼便为晋曲沃人。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相传为始皇生父。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摄制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尉缭
尉缭,生卒年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姓失传,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著有《尉缭子》的兵书,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嬴政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嬴政为他安排的住处。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
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
刘安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一书,该书包罗万象,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其实,中国历代优秀帝王及宰相治国理政,从未迷信一家一法,都是兼摄百家之长,随时势而易,一家之言可以兴国,然断难支撑国运长久,道柔法刚,儒庸墨侠,世事缤纷,国政繁杂,必统摄百家而图恒远。因此,优秀帝王及宰相当为杂家人物,至今,新杂家亦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