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起源于战国末期王政全书《吕氏春秋》

秦歌
2017-04-22
来源:大同公义网

儒墨道法

  儒家:仁治、仁义、仁政(孔丘、孟轲);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墨翟、禽滑厘、孟胜);道家:无为而治、爱类(老聃,庄周);法家:尚公,重法,平等(卫鞅、李斯、韩非)。

“公义当先,兼容并包”的杂家王道思想

  战国末期,吕不韦为秦国统一六国主编《吕氏春秋》,该书“兼容并包,集百家之长”“兼儒墨,合名法”,倡导民本思想,贵公去私,是诸子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后成为杂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作。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秦国统一六国及后世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秦朝之后,该书多为帝王教科书,而在民间流传甚少。

贵公去私之论

  昔先圣之治天下也,必先公也,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其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孔子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

后人评价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吕不韦《吕氏春秋·序意》

  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司马迁《吕不韦列传》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班固《汉书》

  兼容并蓄的杂家,杂家帝王学——刘元彦

  都把吕氏春秋定为杂家,其实贯穿在吕氏学说中的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就是包容诸子,建立大一统学说的基础——网友(童年的流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